尚织汉服学塾:半臂服饰的基本特征有哪些
半臂,是从上襦演变而来的短袖服饰。其袖长通常在臂肘之间,采用合领、对襟的设计,胸前以带子系结。这种服饰既可以穿在衫子之上,也可以穿在袍服之内,是春秋季节的常见服装。
在汉代,半臂主要由妇女穿着,其样式通常为大襟交领,衣长至胯,袖长至肘,袖口宽松并装饰有花边。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男子也开始穿着半臂,通常将其穿在衫襦的外面。
图源网络
到了隋唐时期,半臂的样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多为对襟设计,衣长及腰,两袖宽大直垂,长度不掩盖肘部。唐代的半臂有两种穿法,一种是直接罩在短襦之上,类似于现代的背心;另一种是先穿半臂,再在外面加上襦袄或袍衫。
尽管穿着半臂没有明确的禁忌,但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同,人们在选择半臂的质地、纹饰和色彩时会有所差异。例如,隋炀帝的宫人以及官宦贵族的母妻等,通常会选择用大红罗作为面料,以蹙金飞凤作为纹饰,而普通百姓则无法穿着如此华丽的半臂。
宋代时期,半臂依然流行,并且因为这种服饰还演绎出了一个“半臂忍寒”的故事。据记载,宋祁在一次锦江的宴请中感到寒意,命人取来半臂,却因为有十多个婢女各自送来一枚,他担心其中有厚薄之分而不敢穿,最终忍冷而归。
在辽、金、元时期,人们也穿着半臂。这个时期的半臂实物在考古发掘中有发现,如内蒙古元集宁路遗址出土的一件双层罗制半臂,面料上绣满了花马团纹,样式为对襟直领。
明清时期,穿着半臂的习惯仍然存在。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曾下令普通男子穿着青布直身的服饰。而在清人对明人的追记中,明末的时尚常常以袖的宽窄短长、衣身的长短为变化的内容。
清代出现了一种名为“马甲”或“坎肩”的服饰,这种服饰结合了裲裆和半臂的特点,并融入了北方骑射民族的服饰风格。马甲在春、秋、冬季时罩在衫外,适合男女老少穿着。清代马甲在裁剪时多采用曲线设计,尤其是出手部分和下摆底线,都呈现出一定的弯势和弧形。
马甲的衣襟变化多样,除了传统的对襟和大襟之外,还出现了曲襟和一字襟等样式。其中,一字襟背心是一种多纽扣的背心,通常在胸前横开一襟,钉有7粒纽扣,左右两腋各钉有3粒纽扣,一共有13粒之多,俗称“十三太保”或“军机坎”,满语称之为“巴图鲁坎肩”。这种马甲最初只有朝廷要员才有资格穿着作为身份象征,后来逐渐成为一种礼服,一般官员也可以穿着。
男子马甲的边缘,常常以深色的大宽边作为装饰,这种设计不仅增添了服饰的层次感,还赋予了一种稳重而典雅的气质。在纹样的选择上,折枝团花、兽、蝙蝠等元素屡见不鲜,它们或是寓意着吉祥富贵,或是代表着神秘与力量。
这种马甲背心的设计独特之处在于其脱卸的便捷性。骑马时,若感到身热难耐,只需从外衣领襟处伸手解开纽扣,便可轻松脱下,无需下马。这种灵活性使得马甲在民间迅速流行起来,不论男女老少皆可穿着,既实用又时尚。
到了民国初年,马甲依然备受欢迎。人们不仅将其作为日常服饰穿着,还常常将其加罩在袍褂之外,展现出一种新旧交融的时尚风格。这种时尚风潮一直延续至今,马甲因其实用方便的特性依然深受人们喜爱。
如今,马甲的设计逐渐趋于简单化,多以对襟为主,少了些繁复的装饰和特殊文化象征。尽管如此,它依然保持着那份经典与时尚并存的魅力。
评论